“有房有车有700万,还是对未来没底”

时间:2019-11-05 15:56:3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有房有车有700万,还是对未来没底”

正好35,北京一套房,两辆车,孩子还没上学,天津也投资了一套,没有贷款,存款理财有个700多万,找工作投了没有回音,焦虑……

昨天,一名腾讯前员工的发言,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很多人觉得他在装逼:汽车都有了,还要啥自行车?

但有人看到:孩子没上学,失业,700万似乎确实不够花。

也有网友吐槽,同病相怜,已入中年,体力不如年轻人,五十的我怎么办?

评论的大环境,普遍是焦虑的,无论年龄大小。

从小时候开始,无论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都会想着:

等长大了,有钱/有能/有时间……了,就不会焦虑了。

但现实是:

成为大人的我们,去到KTV最爱唱《不想长大》。

越长大,越擅长秃头。

20岁的你体会不到30岁时会怎样忧愁40岁的生活。

01 痛并快乐的20岁

20岁的我焦虑吗?

当然了。

初入社会,月底基本身无分文,遇上双十一甚至还要欠点花呗;

能力不够,每次见到办公室少了一个人,总觉得下一个被优化的就是自己;

频繁转行,不知道这份工作是否有前途,未来在哪里;

……

看上去似乎很惨,怎么我才20就比牛还累?

其实并不。

20岁,正是充满好奇,追求刺激的最佳节点。

所以,和朋友举杯畅饮就可以是快乐;

通宵打游戏就可以是快乐;

和恋人尝试新花样就可以是快乐;

……

金钱、事业的焦虑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20岁的时候,快活>焦虑。

02 焦虑的30岁

30岁的我焦虑吗?

当然了。

公司来了一个新人,半年就开始升级,年轻人真可怕;

眼看就要月初,房贷车贷一去,两个人的日子又要紧巴巴;

孩子就要上幼儿园,得好好挑一挑,不能将就;

……

我快乐吗?

好像说不上。

30岁,小家刚刚盖好,正要开始遮风挡雨。

酒是不能多喝了,体检说肝好像有点问题;

游戏很少打了,没有开黑的人,也没有开黑的手速;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孩子时不时露出的崇拜的眼神;

……

从一人四季变成三口之家,肩上的担子沉了许多。

30岁的时候,快活<焦虑。

03 不惑之年的疑惑

40岁的我,还会焦虑吗?

还是会的。

公司最近似乎在清退高龄员工,我该怎么办;

年纪大了,学习能力确实大不如前,孩子爱玩的东西已经看不懂了;

身体开始不断有小毛病,看病好贵,咬咬牙撑过去吧;

……

我快乐吗?

偶尔会。

终于可以悠闲地在杯里倒上茶,思考人生;

但很快又会想到:职场天花板就在眼前,接下来何去何从?

自我价值怎么实现?拥有足够的积累和好的方向了吗?

似乎都没有,感觉退无可退,进而难进。

养老呢?怎么计划?

……

从忙里偷闲到有点时间,看淡了很多事,但也焦虑自己正在习惯平淡。

40岁,不惑之年反而更多疑惑。

04 我怎么一直在焦虑

我们似乎一直在“焦虑”这个怪圈里徘徊。

从学业,到事业,到家庭,到人生理想……

没有一刻,我们能停止追求“更好”的心。

毕竟,这是一个“努力上进”绝对政治正确的世界。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口号,自人类文明诞生就一直在喊。

努力是没有极限的,就像上进心也永无尽头。

但人是有极限的。

我们往往以为年纪越大,能力越强,钱越多,就越能活得自在。

但我们却下意识地忽略,随着收入的增加,花销也会增加。

当快乐≠烦恼的时候,焦虑就开始敲门。

那些烦恼,全是因为我们身为人的极限,配不上我们的欲望。

只要我跑得够快,寂寞就追不上我。

醒醒,欲望早就超车了。

想要焦虑的敲门声停下来,需要踩一踩欲望的刹车踏板。

05 欲望少一点=头发多一点

几年前很流行一个名词:断舍离

这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从整理生活杂物中,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断舍离》刚出版,就成了轰动世界的畅销书,号称改变了百万人的生活习惯。

其实全书只讲了一个很简单的点:活在当下

放下对过去的执念,放下对未来的不安,关注现在。

什么是“断舍离”?

断,是指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是指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是指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我们需要减少对物品的依赖,比起物品,人生的主角应该是自己自身。

书中处处在讲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杂物,哪些要买,哪些要扔,看似与市面上的各种“整理术”书籍没有太多区别。

但要传达的理念,并非是把房间弄干净,而是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真实的自己。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应出自我形象,也能代表他的欲望。

我们断舍离的目的,就是要在取舍之中,明白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日本的当红博主佐佐木在学会断舍离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他的房间堆满了衣服、零食、书籍、生活垃圾……

因为太多,常常要用的时候,找不到,所以又去买新的,形成了恶性循环。

女友忍无可忍之下,提出分手。

他一度感觉,这辈子应该也就这样了。

其实我早已经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我只是一直在享受买东西瞬间的满足。

他的行为,和那个挪用公款近200万,狂买1000多只口红等奢侈品的女子一样,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想通之后,他终于重生了。

所有多余的杂物,都被他咬着牙丢掉,现在用不上的东西,全都不会出现在视线里。

全部清理完时,不要的杂物竟然足足占据半个家的大小。

现在的他一年只靠6套衣服轮流穿,浴室里只有一罐沐浴液,一条毛巾,一个刮胡刀。

每天出门身上只带手表、钱包、钥匙和眼镜。

他说,我要腾出时间留给更有价值的事。

结果显而易见,一个当红博主的生活比脏乱差的屌丝,好得不知道有多少倍。

丢掉的杂物=丢掉的欲望

当我们的身上没有那么多包袱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

不用否认,其实我们很多人其实都和佐佐木一样,很多物品总想着先买,以后用得上。

碰到好看的,打折的,总是控制不住欲望,买买买。

遇上更好的,当然就更要买。

于是越买越多,越存越多,占据了家里大量的空间,但用到的不到十分之一。

追逐“更好”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占据了我们全部的精力。

欲望最终压垮了生活,焦虑自然无处不在。

看看地上的头发,像不像花掉的时间和金钱?

广厦万间,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美食无数,一天也只能吃三顿饭。

欲望少一点,头发就会多一点。

06 要有勇气做一个平凡的人

百度贴吧里有个“流浪吧”,吧里大多是漂泊四方的年轻人。

今年5月,吧友李海存了五万块钱,在鹤岗买了一套房。

问及为何要在鹤岗这么偏僻的地方买房,他说:

人和人的生活不一样,有人想往一线城市挤,也有很多人觉得无所谓。

世界上总有一些断舍离的人,能真正正确看待“欲望”。

他们不争不抢,不追名逐利,只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从未求过金钱富贵。

也因此过得自由愉快,从不会在半夜失眠,思考我要怎样更快更强。

20岁开始,我们了解欲望,往后一边追逐,一边焦虑。

但其实我们没必要急着努力,急着证明什么。

并非所有人都能在20多岁月入十万,抛弃同龄人;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喝到最好的进口奶粉,上最好的私立学校;

也并非所有的中年人,都成就了一番事业,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当你走进一个焦虑的人的房间,只会看到杂乱无章,一团糟;

那些欲望不多的人,房间则是整洁清爽,东西摆放井然有序。

后者的房间显然会让你心旷神怡,感到舒服。

所以,正视自己作为人的平凡,抛弃自己多余的欲望,才是摆脱焦虑的不二法门。

平凡之路是最难走的,做个平凡人也是很难的。

所以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才会说:

要有勇气做一个平凡的人。

在看:少点欲望吧

上一篇: 原创我家压箱底的祖传菜谱,一星期要吃三次...

下一篇: 为什么每个理发店门口都有彩色的柱子?今天...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