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津博物馆藏有西汉铸铜印的母范,专家说:这件宝贝还缺另一半

时间:2019-11-05 06:39:1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天津博物馆藏有西汉铸铜印的母范,专家说:这件宝贝还缺另一半

印章是中国的宝贵遗产之一,从表示信用的凭证,到书画的装饰,再到无尚的权柄,印章存在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印章的材质有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而古人的官印,以青铜材质居多。可是,古代的铜印是怎么做的呢?在天津博物馆有一件文物,是西汉时期铸铜印的母范。这件文物,揭示了古人怎样的铸印过程呢?为什么,专家说这宝贝还缺一半呢?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天津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印范。这件印范为铜质,整体呈正方体,长5.2厘米,宽5厘米,高2.7厘米。印范的外部做工较粗,底部甚至有些凹凸不平。外侧的左、右壁上凿刻有八行共十五个字的铭文:元朔三年叔坚工仆,上郡工褒夫立戊。在印范的内底中间,有一个桥钮印的凸出体,旁边还有一个半漏斗形与凸出体相连接。

长期以来,人们对古代铜印研究较多的,都是铜印印文的制作方法,如凿刻法,铸造法,甚至是烧焊法。但是,关于铜印章本身是怎么做出来的,目前较为认可的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拔蜡法,就是先用蜡做好一个印章的样子。因为蜡好加工,所以做起来也不费劲,很方便就能做出来。然后再用胶泥涂在蜡范外面,留一个小孔。对胶泥进行加热,蜡就会融化,并从小孔里流出来。这样,胶泥就形成了一个印章形的空腔。再往里面注入融化的铜液。冷却后,打破胶泥,一枚铜印章就做出来了。

还有一种叫翻砂法,先用铅、石、木等材料,做出印章的样子。这里,要分成上下两部分,然后先将印章放在平板上,放砂箱,再填上型砂,压实刮平。再将做好的砂型翻转180度,再放上另一个半,再放上砂箱,填上型砂并压实。再把两半部分分开,取出印章后再将砂型合在一起,就可以灌入铜液,浇铸铜印了。

以上两种铸造铜印的方法,都有缺点。拔蜡法虽然做起来较为容易,但因为每次都要把蜡做的印章烧化,因此这种方法做出来的铜印基本上一个印一个样。除非工匠的技艺特别成熟,否则基本上找不到相同的两枚铜印;而翻砂法的印章倒是可以重复使用,但其倒模的过程又太过繁琐,并不适合大批量生产。天津博物馆这件铜印范的发现,却给我们提供了古代铸造铜印了另一个方法。

这种方法脱胎于翻砂法,却比翻砂法要简单得多。铸印时,只要在印范里装上型砂,并压实,小心把成型的型砂取出来后,就能形成一个铜印的空腔。这时,把型砂翻过来,直接浇入铜液,冷却了后就能得到一个铜印。这样的浇铸方法,因为都是用一个模子做出来的,因此这样做出的铜印即快,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铜印的尺寸,形状等一一致性。尤其在大量形制相同的官印制作方面很有用处。

可是,专家很快发现了问题:印是做出来了,可印钮要怎么做呢?我们都知道,古代铜印,尤其是官府使用的铜印,都有极其复杂的印钮,以区分印及印的持有者的等级。比如有的印钮是龟钮,有的是蛇钮,不觉有羊钮、马钮、兔钮等不同的形式。

可这件铜印范上,却没有看到任何印钮的样子。因此,专家推断,在汉代,铜印和铜印钮很有可能是使用不同的印范,分开浇铸的。那就是说,除了这件铜印范,当初应该还有一个或几个专门做印钮的印范。至于如何将印和印钮接在一起,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

这就是考古工作的魅力,通过一件件文物,考古工作让那些文物都能“说”出自己的秘密。只不过有些文物本身,就隐藏着很多的谜题,来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去探索。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上一篇: 原创昔日女排名将老公退役,她抱半岁儿子参...

下一篇: 原创东北王张作霖临死三句遗言,保了东北三...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