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都马调”的故乡,再叙芗剧与歌仔戏渊源

时间:2019-10-28 13:13:3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寻找“都马调”的故乡,再叙芗剧与歌仔戏渊源

时隔71年,歌仔戏业余爱好者组织的宜兰漳州籍后裔亲人参访团,追寻着都马调音符来到原乡,与漳州市歌仔戏艺术家们再续“漳州腔”。

“咳仔罗咧咳嗳仔罗咧嗳,嗳仔罗咧嗳仔伊都……”,一首闽南语民谣《桃花过渡》的歌声轻快地唱响着。

歌声来自宝岛台湾的"壮围乡老人会歌仔戏研习班",一行四十人,在会长陈瑞章率领下,于10月23日晚抵达漳州,24日一早参访团员迫不急待地与漳州芗剧团员进行交流。

宜兰地区是台湾漳州籍后裔的大本营,参访团员来自宜兰壮围各行各业,有小企业负责人、教师、当地长青歌仔戏团员、家庭主妇与退休人士组成,他们都有着共同爱好,就是闲暇时爱唱歌仔戏。

在交流会上,由参访团员开唱,陈瑞章与新社长青歌仔戏团长林宝玉献上歌仔戏唱段;漳州市芗剧团书记蓝海滨、副团长郑娅玲与陆逸红,以及方凌燕、杨美莉两位年轻优秀演员等人也回应他们。

一时间,七字调、都马调、卖药哭等歌仔戏唱腔一段一段接唱,在无形中拉近两方人员的距离。漳州文史专家陈彬也在会中与参访团员就相关戏曲内容进行交流。

25日参访团接着前往南靖县金山镇都美村与马公村,探寻歌仔戏重要声腔〔都马调〕的原乡。26日,参访团前往台商投资区交流。

台湾歌仔戏唱腔于上世纪40年代加入了〔都马调〕,即由南靖县抗建都马剧团传唱至宝岛,剧团留在了台湾,改称“都马班”。

1948年该剧团赴台演出前,曾栖息过南靖县都美村厚庆楼;现今这座始建于咸丰六年(1856年)的厚庆楼,虽沧桑斑斑,却见证了都马班艺人们的喜怒哀乐。参访团员同时前往马公村马公庙与附近的后眷楼。

“锦歌生发在芗江,蛮歌野调千古传。”清末民初,台湾歌仔戏在台湾宜兰成型,由漳州锦歌唱腔演唱“歌仔册”戏文、结合“车鼓弄”的表演程式、经过“歌仔阵”、“落地扫”、“半暝反”等发展阶段,跃上戏曲舞台而形成大戏。

陈彬表示,廿世纪20年代,台湾歌仔戏传入白礁、厦门;30年代盛行漳州、泉州。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厦门,闽南军政当局,因战时军事政治原因,下令禁演台湾歌仔戏,在漳州的艺人们为谋生计,重新吸收锦歌音乐,另创“改良调”新腔,更称“改良戏”。

邵江海以首创〔改良杂碎调〕演出自编的《六月飞霜》获得成功后,九龙江沿岸,先后成立了百余个“改良戏”子弟班。抗战胜利后,台湾重归祖国怀抱,“改良戏”恢复演唱台湾歌仔调,许多台湾歌仔戏班复来闽南演出,也学唱〔改良调〕。

1948年底,于漳州南靖县金山镇成立的“都马抗建剧团”赴台巡演,带去了“改良戏”和〔杂碎调〕,〔杂碎调〕在台湾也易名〔都马调〕,成为了台湾歌仔戏演员和观众喜爱的重要声腔,甚至传唱至南洋各地。

1952年,台湾歌仔戏“霓光班”和漳州改良戏“新春班”在芗城合并,经双方艺人同意,以两种声腔发源地的芗江和成团地点的芗城为记,取名“芗剧”,而成为福建省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南靖金山一带盛行于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举行“火把节”,是当地民俗盛会。都马班的兴起与该盛会有关。据都美村民卢金泉表示,昔日他的岳父卢衍宗是都马班超级戏迷,岳父生前常提及有关看戏的事情。据说,当年,经常巡回演出的戏班本来还没正式取名,有一次遭土匪抢劫,被都美村与马公村民收留,因此把戏班取名为“都马班”。上图右二为卢金泉。)

(以下老照片依序为:昔日的都马乡抗建剧团剧照;1995年漳州市芗剧团继南靖都马班之后赴台公演,并与台湾宜兰歌仔戏团同台演出邵江海创作的《李妙惠》,向台湾观众展示近半个世纪芗剧全新面貌;2007年时的厚庆楼內景,以及台湾戏曲学者蔡欣欣访问当地耆老。林瑞红供图)

本篇文图由闽师大教授施沛琳供稿,特此感谢。

部分图片由林瑞红提供

上一篇: 原创歌尔股份董事长等套现16亿公司蹊跷回...

下一篇: 最受欢迎的五大女明星,每一个都是高收视率...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