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八百里加急真能一日飞奔800里吗,三千年历史的驿站体系被谁终结

时间:2019-11-10 18:42:2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八百里加急真能一日飞奔800里吗,三千年历史的驿站体系被谁终结

清宫剧的热播让人们对“八百里加急”都不陌生,每有重大军情必用此桥段。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在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说,但代表的仅是情报的紧急程度,并不是像电视剧中描绘的那样,一日飞奔八百里。

我国是世界上驿递或是驿传体系起源最早、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官方主导的信息传递体系。秦国一统六合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咸阳为中心向全国大修驰道,极大地促进了驿传体系的发展。

在秦朝驰道的基础上,驿传在汉朝开始向体系化、组织化的方向发展,并分化出“邮”和“驿”两种业务范畴。邮是传递文书的机构,驿多用于传达消息,可为传书者提供驿马和住宿等服务,同时还兼负招待过路的官员的职责。

驿传体系在唐代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以长安为中心,全国有八条主干道,州县之间互有通道。唐朝最鼎盛时,兼具邮、驿功能的驿站多达1639所,2万多专职服务人员和1万多驿兵。

驿站体系的发达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传递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唐朝快马一日可传递180里,如遇紧急情况,速度可提升至300里,甚至500里。安禄山起兵作乱时,范阳距华清宫三千里,唐玄宗六日后便接到情报。

元朝疆域辽阔,强化交通、驿站体系成了巩固政权的重中之重。元朝的驿站数量、规模以及管理都远超前代,尤其在云南建立了发达的驿站体系,彻底扭转了自汉武开滇后,中原王朝始终无法有效治理西南边疆的难题。不仅如此,蒙古西征又将驿站体系带到欧洲,为中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朝在元朝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递运所”,专门承担国家军需、贡赋和赏赐等物资的运输工作,由各地卫所统一管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永乐年间京师出现了由民间资本运作的“私信局”,并打出了“天下首驿”的旗号。

清朝的强盛将驿传体系的发展推向了巅峰。清朝之前“驿”和“站”通常分开使用,汉族政权多用“驿”,少数民族则为“台”。清朝初期边疆地区沿袭惯例用“台”、“站”,内地则用“驿”,不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驿和站逐渐混用,最终合二为一,并称“驿站”。

驿站是清朝驿传系统的主体,包括驿、台、站、塘和铺。驿站主要传递中央和省级文件,对时效有严格规定。由于军机处这一清朝独有的军事机构的的出现,文件的传输速度从汉唐时期的每日四五百里提升到六百里,甚至更高。

咸丰和同治时期,国家连年作战,又出现了“红旗捷报”。一旦前方打了胜仗,立刻快马飞递京城。沿途驿站时刻准备,铃声一响起身接力飞奔下一站。这就是经常出现在清宫剧中“八百里加急”的场面。

驿传体系对于维持一个强大帝国的意义不言而喻,所以才有了“置邮者,国家之血脉,所以流通贯彻,使无壅阏之患也”,“一驿之兴废,其有关于政治者固非细也”等说法。清朝初期花费巨大代价维持了一个庞大且高效的驿传体系,但随着国力的衰败和政治的腐败,驿传体系运转日渐艰难。

清朝国门被列强叩开后,西方的许多先进技术也被带到中国,其中就包括电报。在与列强的作战和交涉中,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深刻地体会到电报的高效。中法战争前夕,李鸿章说服朝廷将京沪、长江沿线以及广州至龙州的电报线路建成。

得益于电报的投入使用,中法战争期间“奏折往返需五十余日”的局面被彻底改变。李鸿章因此得意地说道:

“适值法人起衅,沿海戒严。将帅入告军谋,朝廷发纵指示,皆得相机立应,无少隔阂……中国自古用兵,未有如此之神速者。”

甲午战争之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清朝终于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电报体系,同时也宣告具有3000年历史的驿传系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上一篇: 渐渐埋葬P2P

下一篇: 原创为什么诸葛亮将一生绝学传给姜维,而不...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