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在成为“亚洲四小龙”之前,经济水平怎么样?超乎你的想象!

时间:2019-11-07 22:20: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台湾在成为“亚洲四小龙”之前,经济水平怎么样?超乎你的想象!

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台湾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一时间与韩国、新加坡、香港并称为“亚洲四小龙”。台湾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在六七十年代打下的基础,那么这一时期的台湾,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台湾经济的腾飞,要从土地改革算起。国民党初赴台时,台湾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六成的耕地为11%的台湾农村地主和半地主所有。佃农交的田租占到了收成的5成,甚至7成、8成的这样一个高水平,是极其不合理了。为了能够在台湾站稳脚跟,取得500万农民阶层的支持,土地改革势在必行,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台湾土改”。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台湾土改由陈诚主导开展,分为三步依次进行,第一步是“三七五减租”,即地租不得超过全年主产品收获量的37.5%,减轻农民的负担;第二阶段是“公地放领”,将从日本人手中接收过来的“公地”出售给农民;第三阶段是耕者有其田,政府从地主手中购买一部分土地,然后转卖给尚没有获得土地的农民。

土地改革之后,自耕农成为台湾农村中农户的主体。手中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他们积极参加农业技术学习,增加对土地的改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并为接下来开始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从60年代开始,台湾开始发展轻工业,包括纺织、五金、服装、玻璃等,当时这些产业的企业规模都很小,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过它承接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到了70年代初期,台湾的轻工业、小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已极具竞争力。当时的台湾桃园机场非常的繁忙,岛内的小商人带着皮箱,里面装着企业生产的样品,飞往世界各地找订单找市场。因为物美价廉,种类繁多,很多就占领了欧美市场。

在对外贸易上,台湾抓住资本主义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实行进口替代,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设置“加工出口区”。农业产品出口赚取的外汇不再是购买消费品,而是改为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1970年,台湾外贸首次出现顺差,出口导向经济基本建成。

无可置疑,外资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1969-1972年,外资达到全部民间投资的6%,对台湾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超过了8%,制造业则达19%,外商出口产值占台湾出口总量的20%。

进入7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了冲刺起飞。整整70年代,经济年增长超过10%,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翻番。台湾的人均收入,从50年代的37美元,跃升到1970年的2700美元,翻了70多倍。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台湾为改善基础设施,又上马了十大建设,包括南北高速公路、北徊铁路、苏澳港、台中港、大造船厂、铁路电气化和桃园国际机场,加上后来的核电站,合称“十大建设”,地方其他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也搞得如火如荼。如今台湾一些大中城市的交通主干道,依旧是当年的路基,体现出了当年设计者的超前眼光。

可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能名列“经济四小龙”绝非浪得虚名,它的腾飞与繁荣,与六七十年代打下的深厚基础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上一篇: 原赣州师专教师陈锡明已被批准逮捕:涉嫌强...

下一篇: 号称“周星驰原班人马”新电影定档2020...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