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频发:谁来保护“少年的你”?

时间:2019-11-04 23:12:4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校园暴力频发:谁来保护“少年的你”?

最近,一部主打青春题材却现实得可怕的电影——《少年的你》将校园霸凌的话题带到公众视野。

校园暴力一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抵制的恶性事件,它出现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很能反映出众多社会问题。校园暴力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做父母的都可能会碰到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场触目惊心的中学女生跳楼自杀事件。

然而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活生生的人从高楼上一跃而下。那些十几岁的青春期的孩子们完全没有表现出一点震惊、怜悯、同情甚至害怕的感情,他们反而在忙着看热闹,拍照片,发微信。

原来,跳楼的女生,生前一直在遭受校园霸凌。

因为不堪压力,她在高考前一个月选择跳楼解脱自己。

我们并不相信事件都已经发酵到受害人以死解脱的地步了,校方仍然没有察觉到一点暴力事件的端倪。

显然校方平时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上级的指示,并没有把校园暴力的问题放在心上。

这也反映了当前应试教育下某些学校的问题:一切以分数为标准,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把"教书"放在第一位,"育人"的责任却早已忘却。

要知道,课本知识可以以任何方式灌输给学生,但富有同情心、保护弱者等高尚品德,是需要校方和老师身体力行才可以影响到每位学生的。

一个对于校园暴力事件隐忍处理甚至漠不关心的学校,会给学生传递一种“这个社会本该如此恃强凌弱”的观念,其造成的恶劣后果不堪设想。

当那些罪魁祸首全都在笑着看热闹的时候,只有复读插班生陈念,走上前去将外套盖在了女生身上。

但她没有想到。仅仅一个善意的举动,会给她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绝望。

警察在调查女生自杀案时,因为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能不了了之。

愈发嚣张的霸凌者,将下一个目标,转移到了陈念身上。

她的板凳上,总会莫名其妙出现红色液体;放学的路上,突然一脚被人踹倒在地;

被孤立;被排球砸;被推下楼梯……

袖手旁观的看客平安无事,善意出手的勇者却受到牵连。

这一切,都说不出的讽刺。

难道她就没有反抗过吗?当然有。

她告诉班主任,班主任却只是随便呵斥了两句,之后便不再过问。

被推下楼梯,医务室的护士告诉她,自己小心点。

被排球砸在身上,她用尽力气砸了回去,结果遭到更残忍的报复。

原本应该保护她的父母,此时也是缺席的。

她和单亲的母亲住在脏乱差的老旧房子里,母亲为了挣钱卖三无面膜,搞传销,东奔西跑。

所以,经常有人上门暴力讨债。

对好学生陈念来说,她所要做的一切,就是熬过高考,考出去,走出生活的阴沟。

对于在学校遭受的一切,她选择了忍受。

电影之所以现实,就在于它给我们展示了血淋淋的校园暴力问题。

毫不遮掩,真实赤裸。

有些人学生时代的回忆,总是苦涩的。

那些被无端恶意的针对,却被大人风轻云淡的一句“小孩子总会打打闹闹”而无视。

只因为,高考大过天。

其实不只是学校,父母也是影响孩子观念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对方家长什么身份,他们家孩子心理素质怎么就那么差,你们学校又该承担什么责任?”——这是霸凌事件的始作俑者魏莱,她的父母在接受警察询问时的回答。

简单几句话,不仅让魏莱因为被警察调查带来的些许恐惧和内疚心理烟消云散,更是把责任直接推向受害者和学校方面。

这种扭曲的三观和思考方式,就是导致魏莱心理变态,行事乖张的直接原因。无论多么优渥的家庭条件、多么高等的教育都无法净化魏莱被荼毒的心灵。

也可以这么说,可能正是因为优越的家庭条件,才让魏莱的父母形成这种阶级思想,进而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她,并且盲目袒护,助长嚣张的气焰,才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因此,家庭教育也许就是解开校园暴力这个死结的重要一环。

正如电影中的陈念,人人都说可以帮她,但其实没有人能帮助她。

家长,学校,同学,警察。

谁也不知道,陪伴陈念度过这段晦涩昏暗的青春时光的,竟然是一个看似吊儿郎当的街头小混混。

和陈念一样,小北的青春一样令人心疼。

父母离婚,被抛弃的小北十三岁就辍学,从此一个人混迹街头,靠倒卖手机营生。

当陈念在校园被疯狂霸凌的时候,小北在社会上被拳打脚踢。

第一次见面,两个本该意气风的少年,满身是伤痕累累。

从此,陈念和小北的命运被紧紧的连在了一起。

世界黑暗的他们,仿佛看见了生命里唯一的光,互相依赖,互相慰藉。

他们不是俗套的青春爱情,而是紧密的共生关系。

遇见陈念之后的小北,痞里痞气间多了一些稳当的感觉。

他会长久地注视着陈念,他会静静地坐着不发一语,在每个陈念走在路上的时候,都有一个默默跟在后面的他。

两个人代表的是两段伤痛的青春,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更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 —校园暴力。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每所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32.5%的学生偶尔被欺负,6.1%的学生经常被欺负。

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显示,49%的学生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暴力行为,87%的学生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片中陈念的遭遇,正是校园暴力最常用的几种手段。

关系暴力,联合其他人在班级展开孤立,不跟她说话,打排球故意不把球丢给她,她打的球故意不接。

语言暴力,冷嘲热讽,散布谣言,诋毁其名誉,侮辱其人格,对受害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丧失自我。

肢体暴力,围追堵截,拳打脚踢,甚至携带老鼠、刀具给对方造成身体上的创伤。

性暴力,污言秽语,当众撕扯衣服,触摸敏感部位,拍摄裸照或者视频,甚至强制发生性行为。

是什么深仇大恨能这么往死里整一个人呢?

去年4月,梅州兴宁一初一女生被狂扇24记耳光,原因只是她说话有点过分。

去年9月,信阳一中学女生被殴打后跪地磕头,对方说20分钟不给她们买来香烟,打得更狠。

2016年儿童节当天,青海一名初二男生喝下剧毒农药自杀,他留下的三封遗书里提到了他长期被同学欺凌却无力反抗的残酷现实。

就在这件悲剧发生的两个月以前,山西晋城一15岁少年被同校学生残忍打死,在此之前,他因拒绝给对方钱已经遭受了多次殴打,被逼退学。

电影中,饱受欺凌的陈念,尚有小北保护她,给她温暖。而现实中呢?多少人选择了沉默,忍受,甚至屈服,跟风。

正是因为如此,得寸进尺的霸凌者就会对他们进行更残酷,更无情的欺凌。

没有别的,仅仅只是“看你不顺眼”。“看你好欺负”。

殊不知,他们的恶劣行为算不上犯罪,却比犯罪要更恶劣。

往往那些被羞辱折磨过的少年,一生都难以走出不堪的阴影。

而那些施暴者总是因为尚未成年被《未成年人保护法》所保护,既然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何一直在保护那些行为不端劣迹斑斑的施暴者呢?被伤害的未成年如何被保护?

如何保护未成年受害者?法案正在行动

我们始终相信,正义也许会迟到,但它一定不会缺席!

近日,两部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迎来大修。

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等。

这次提请审议的修订草案将着力解决校园安全、学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

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理措施,但校园欺凌现象仍时有发生。修订草案首次对学生欺凌作出定义,首次提出学校要建立欺凌防控制度,全流程把控风险。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海星建议充分运用此次修法的机会,将预防和整治校园欺凌纳入法治轨道,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帮教和惩戒,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在校生的德育和法治教育。

修订草案规定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发现未成年人受侵害时强制报告制度,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从业人员的准入资格等。

近年来,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时有发生,其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危害之严重,令人震惊痛心。但根据目前刑法的有关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有的甚至被一放了之,引发社会诸多担忧。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分组审议中,多名与会人员提及未成年人的严重暴力事件。

周敏委员表示,“事实上,近年来,不时有14岁以下未成年人杀人、强奸,还有一些其他严重暴力犯罪的案件。这些人中,有的人公开扬言说自己不满14周岁,不会承担刑事责任,所以杀了人也没有关系。建议对未成年人严重暴力行为的情况予以高度关注。”“比如说,民法通则规定的具有限制民事责任能力年龄是10岁,在制定民法总则的时候就降低为8岁,降低了2岁,刑法是不是相应地可以修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或者屡教不改又实施极端残忍行为的未成年人,我们对他们是不是还要与其他未成年人一视同仁地保护?

“未成年人杀人案,每年都披露出几件,都无法可治,对社会的影响很不好,它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就是未成年人杀人放火都没关系,这个导向非常可怕。如果没有刑事责任和刑法处置,不足以震慑。所以,对未成年人不光是预防犯罪的问题,还要有惩治犯罪的内容。”为了预防更多的人犯罪,郑功成委员建议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严重的犯罪行为进行刑事惩治。

此外,还有与会人员建议草案增加家庭监护失职的责任。吴月委员表示,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价值观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既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环境,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坚实屏障。从某种程度上说,未成年人犯罪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失败。因此,建议在草案中明确“监护人失职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切实将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由口号变为可操作的法律条文。

家长如何了解孩子是否遇到暴力事件?

如果孩子遇到暴力事件,作为家长最重要的就是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是否受到了伤害,平时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下面这些迹象预示孩子有可能正遭遇校园暴力。

1. 身体伤痕

如果孩子身体表面无故出现各种人为伤痕,诸如瘀伤、抓伤及其他伤痕,那很可能是孩子受到暴力侵害。要注意,如果孩子经常穿着长袖衣服,即便是温热天气也如此,他(她)可能是想遮掩伤痕。

2. 丢失或损坏

虽说有些孩子会把个人物品保管得乱糟糟的,但如果发现他(她)经常丢失一些个人物品,比如说鞋子、首饰、文具等,或者衣服、书包等物件总是有破损,那么家长就要留心了。

3. 如厕习惯改变

观察孩子是不是非得等到回到家才上厕所?虽然有点奇怪,但这也是受暴力侵害的一种征兆。学校的厕所由于位置特殊且不易受到监控,这里很容易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场所。

4. 自尊心受挫

如果孩子经常回到家都带着伤心、沮丧甚至是哭着鼻子的情绪,那么他(她)很可能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方面的伤害。校园暴力的受害儿童,可能会变得很依赖家长,并且变得孤僻、怕生,而且显得很没有自信。

5. 自我伤害倾向

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儿童,很可能会出现自我伤害或自虐的倾向。孩子任何形式的自我伤害甚至是自杀行为,家长都要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有关心理咨询专家处寻求帮助。

6. 不愿上学

如果孩子非常不愿意上学,甚至出现逃学、装病请假等的现象,那就要注意了。这可能是孩子在学校被人排挤、欺负,他(她)不愿意回到让其感到不适的地方。

7. 睡眠出现问题

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也是孩子遭受暴力侵害的表现之一,如果睡眠问题还伴随着其他以上提到的现象,那么孩子受到暴力侵害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其实,当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青少年法律意识薄弱、家庭教育缺少适度关爱、学校未进行适当法制道德教育、社会暴力现象频现等诸多因素,都是导致校园暴力、同学欺凌频发的原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与努力,才能为孩子建设一个和谐友爱的成长环境

来源:南宁晓培优

上一篇: 娇弱没忍耐力,一点小事也能眼泪汪汪的生肖...

下一篇: NBA兄弟情:弗老大为姚明怒推小斯,诺阿...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