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蛛网膜囊肿

时间:2022-10-13 17:07:0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蛛网膜囊肿定义:蛛网膜内充满脑脊液的包囊,不与脑室系统相通。

        病因(中颅窝蛛网膜囊肿为例):1、在胚胎期当外侧裂形成时,额颞叶的内脑膜未能汇合;2、保持彼此分离,形成“重复的”蛛网膜。

        可能的机制:1、囊壁液体分泌活跃;2、脑脊液搏动造成缓慢膨胀;3、脑脊液向一个方向(球阀)流动汇聚。脑脊液分流的并发症形成蛛网膜囊肿的情况罕见。

       通常无症状,多为偶然发现,症状随囊肿的大小和部位不同,可出现头痛头晕、神经性耳聋、偏侧面肌痉挛,蝶鞍上蛛网膜囊肿可以引起阻塞性脑积水等。

        一般影像学特征:边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颅内脑实质外囊性病灶,密度/信号与脑脊液一致。发生部位按概率依次为中颅窝,桥小脑角,枕大池、蝶鞍上、其他部位。病灶数毫米到巨大不等,边界清楚锐利,多见颅内脑外占位特征。

        CT表现:平扫通常呈脑脊液密度,罕见情况下囊内存在出血,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密度,邻近颅骨伸长、变薄、重塑,邻近脑实质受压推移;增强后病灶无强化,脑池造影可显示病灶与蛛网膜下腔的交通。

        MRI表现:T1、T2、FLAIR表现为颅内脑外的液体积聚,与脑脊液信号一致,边界清楚,T2*无“开花征”(合并出血时除外),DWI无弥散受限,增强后无强化,MRA可见皮层血管移位远离颅骨,MRV可显示静脉回流异常(囊肿较大情况下)。

中颅窝蛛网膜囊肿Galassi分型:随着大小和占位效应的增加,与基底池交通减少。Ⅰ型:小,呈纺锤状,局限于中颅窝前部;Ⅱ型:沿外侧裂向上延伸,颞叶移位;Ⅲ型:巨大,充满整个中颅窝,额 / 颞 / 顶叶移位。

鉴别诊断:

1、表皮样囊肿:边缘呈扇形,隐匿性生长,在脑脊液池内蔓延,包裹血管、神经(蛛网膜囊肿使血管、神经移位,但不包裹),FLAIR成像不被抑制,DWI弥散受限呈高亮信号。

2、慢性硬膜下血肿:信号与脑脊液不同,常呈双侧晶状体形状,部分病例可有脑膜强化,梯度回波成像大部分病例可见“开花征”。

3、硬膜下水瘤:通常呈新月形或扁平状,双侧发病多见,信号或密度与脑脊液类似。

4、脑穿通囊肿:周围可见环绕胶质增生的脑组织,无皮层受压,脑外伤、卒中史患者常见,少部分病例为先天性异常。

5、神经管原肠囊肿:比较罕见,脊柱及后颅窝为最常见发病部位,囊内液体通常为蛋白性物质,因此CT平扫较脑脊液密度高,MRI检查T1序列可呈高信号改变。

上一篇: rathke囊肿诊断要点

下一篇: 脉络膜裂囊肿--的形成机理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