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收官之际 我国1类化学新药进展和趋势如何?(上)

时间:2020-06-06 14:58: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收官之年,回望过往五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属性明显增强。笔者从1类化学新药这一视角,来解读过往五年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化学药创新做一点简要展望。

       2016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2016年第51号)》,51号公告调整化学药品注册分类类别,将化学新药分为1类新药和2类新药,1类: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指含有新的结构明确的、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且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新的注册分类方式,使得1类化学新药具备了“全球新”的属性,创新含金量大大提高。

        由于新药创制政策环境的改善,创新人才的引进,创新投入的增加以及创新模式的革新,我国创新药在“十三五”期间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本文上篇就1类化学新药研发呈现出的几点特征分析如下:

特征一:1类化学新药政策环境得以根本改善,鼓励政策贯穿临床研发、审评审批、生产制造、医保支付等药品全生命周期。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由此此拉开了我国新药鼓励政策的序幕。2019年12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施行,将我国新时期新药鼓励政策实践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确定。

       我国新药政策改革以审评审批制度为突破口,逐渐覆盖至临床试验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试点、创新药入医保药品目录等多个产业环节,由此,我国新药创制的政策环境得以根本改善。

图1 “十三五”期间我国鼓励新药创制政策“里程碑”

特征二:1类化学新药研发热情高涨,国内企业、全球化药企纷纷加码创新研发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的1类化学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和新药上市申请(NDA)来看,国内、国际药企均把中国视为新药研发热土,纷纷在国内布局。

       火石创造数据库显示,2016年—2020年5月20日国内1类化学新药申请数量整体上呈增长态势,2019年受理号达到400个,创近阶段申报高峰。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我国1类化药研发热度依旧不减,2020年1月—5月20日受理号近190个。

       从受理类型来看,2016年—2020年5月20日,1类化学新药上市申请(NDA)所占比例为5.8%。年度比例有较大波动,从2016年的2.2%升至2018年的10.9%,然后不断滑落至2020年的3.2%。

图2 2016年—2020年5月20日CDE受理本土1类化学新药IND、NDA情况(以受理号计)

数据来源:CDE,火石创造

      2016年—2020年5月20日,进口化学新药(1类、5.1类)申请数量整体上呈增长态势,其中2019年受理号达到329个,创近阶段申报高峰。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2020年进口新药申请较2019年有较大的回落。“十三五”期间,进口5.1类化学新药受理号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在国外已经上市的药品将加速在国内上市。近两年,进口1类化学新药申请占比升至50%左右,表明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企开始在中国同步进行研发布局,未来,新药“国内外上市时间差”将大幅压缩。

图3 2016年—2020年5月20日CDE受理进口1类、5.1类化学新药申报情况(以受理号计)

数据来源:CDE,火石创造

特征三:1类化学新药治疗领域集中在肿瘤、HIV、丙肝以及心脑血管、免疫系统疾病,多款临床急需,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的重磅产品问世。

       在2016—2018的三年间,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新药适应症呈现向抗肿瘤药物聚集的格局。在前三大治疗领域中,抗肿瘤药物占比44.3%,消化系统药物占比12.2%,内分泌系统药物占比7.2%,三者合计占比达60%以上。

图4 2016—2018年,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化学新药适应症分布(以品种计)

数据来源:CDE,由火石创造整理

       2016年—2020年5月20日,CDE批准多款重磅化学新药。化学新药药品治疗领域集中在抗肿瘤、HIV、丙肝、2型糖尿病以及罕见性疾病等领域。

       在抗肿瘤药物方面,涌现出针对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及软组织肉瘤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盐酸安罗替尼、治疗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口服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HER2酪氨酸激酶的双重抑制剂药物马来酸吡咯替尼以及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新型高选择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抑制剂药物呋喹替尼。安罗替尼是我国第一个软组织肉瘤靶向药,获得美国FDA授予软组织肉瘤孤儿药的资格。安罗替尼2018年获批上市以后,接近半年销售额就达到12.8亿元,2019年全年销售额估计高达30亿元。

       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流感等重大病毒性感染疾病相关治疗药物方面,艾博韦泰是国内首个、全球第二个抗艾滋病长效药物,对主要流行的HIV-1病毒及耐药病毒均有效,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优势。达诺瑞韦钠是中国首个本土研制口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1类新药,是具有新作用机制的特异性靶向的抗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

       此外,1类新药可利霉素是针对耐药的革兰氏阳性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药物,具有口服吸收度高、剂量小、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诱导耐药率低的特点。针对慢性肾性贫血药物罗沙司他,是历史上首个全球同步开发、中国首发的1类新药,该药是全球首个小分子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类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针对银屑病药物本维莫德,是全球第一个有治疗作用的芳香烃受体调节剂类、非激素小分子化学药物,可多通路抑制银屑病发病环节,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表1 2016—2020年5月20日CDE批准上市的重磅化学新药

特征四:1类化学新药创新主体成头部大型企业、微创型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三足鼎立”之势,研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大型创新药研发企业早期通过与科研院所、大学合作开发新药,企业重视研发团队建设,新药研发投入大,现阶段企业的创新药管线已初具规模的代表企业有恒瑞医药、豪森药业、正大天晴、石药集团、贝达药业、东阳光药业等。

      微创型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金支持,专注于某一治疗领域,以抗肿瘤药物为主,研发团队成员具有海外科研背景或者跨国制药企业背景,研发产品面向全球,以自主研发、引进开发 ( 如license-in)、合作外包等多种方式开发新药,代表企业有苏州泽璟生物、南京圣和药业、广东众生药业、基石药业、和记黄埔、绿谷制药、百济神州、卡南吉、再鼎医药等。

       科研院所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四川大学为代表,研发实力较强,通常与企业合作进行创新药开发。

表2 2016年—2020年5月CDE受理1类化学新药申请(受理号≥5)

数据来源:CDE,火石创造

      在国内新药开发的大潮中,一大批提供专业化细分外包服务企业(CRO/CDMO)应运而生。比如在生产环节,在上市许可持有人 (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MAH) 制度试点下,制药企业可以委托生产企业负责创新药的生产,如和记黄埔的呋喹替尼、歌礼药业的丹诺瑞韦钠均委托药明康德子公司上海合全药业来负责生产,省去了自建厂房和生产线的资金投放以及时间,从而加速新药上市。另外,制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合同研究组织 (CRO) 之间的合作开发,通过风险分担后可以降低创新药风险和成本。

      我国CRO/CDMO领域头部企业包括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凯莱英、博腾股份、药石科技、昭衍新药及美迪西等。药明康德作为我国CRO领域的龙头,2019年营收128.72亿元,同比增长33.89%。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的营收规模位居第二、第三,分别为37.57亿元和28.03亿元。凯莱英和博腾股份的营收超过了10亿元,药石科技和昭衍新药营收在5-10亿元,美迪西的营收则不到5亿元。

       2019年,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等8家核心CRO企业的平均毛利率为40.47%。其中,昭衍新药及药石科技的毛利率较高,均超过了50%;康龙化成的毛利率最低,为35.52%。昭衍新药的毛利率高于同行其他企业,主要是因为其作为国内安评龙头企业,其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药石科技则是由于提供的分子砌块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高技术壁垒及低人工成本致使其产品毛利率水平也很高。临床CRO是服务外包行业价值占比最高、技术含量最高的子行业。泰格医药作为国内临床CRO赛道的龙头企业,近3年利润的复合增速高达80%,远超业界同行。

表3 我国医药外包各细分行业市场与竞争情况

数据来源:火石创造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努力,我国1类化学药的研发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十四五”化学新药开发将迎来更大哪些发展机遇呢?本文下篇将重点剖析产业发展趋势。敬请期待!

 

 

上一篇: 建构规范?促进药品网络销售健康发展

下一篇: “十三五”收官之际 我国1类化学新药进展...


 本站广告